• 住房保障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 資訊類型:樓市要聞  /  發布時間:2012-08-29  /  瀏覽:2365 次  /  

長沙市區一處新建的保障房小區。  
  新華社記者 龍弘濤攝

    住房是什么?于小家,住房是家,是依靠,更是希望。于國家,住房是安居之本,是民生之要,更是社會和諧之根基。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始終是黨和政府的牽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住房保障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十七大后,成為我國歷史上政府對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規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顯的時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2008年至2011年間,我國累計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超過2300萬套,基本建成1200萬套以上,新增發放租賃補貼超過400萬戶。
  到2011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2650萬戶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達到11%。如按三口之家計算,總共有近1億人通過不同形式的保障房解決了住房困難。“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正越來越接近現實。

住房體系基本完善 既保民生又促經濟
  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潛力在于城鎮化,解決好快速城鎮化伴生的住房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45歲的農民工熊建明一家三口是重慶市公租房小區民心佳園的首批入住者。通過申請和公開搖號,熊建明幸運地選到了民心佳園最大的80平方米、三居室戶型。這樣,夫妻倆和兩個孩子都可以住進來。
  老家在重慶忠縣的熊建明12年前就來到重慶主城區打工,妻子和兩個孩子也早早來到重慶主城區。如今一家人都在重慶打工,每月總收入有4000多元。這套公租房月租金約為900元,熊建明覺得可以承受。能住進這套嶄新的公租房,一家人也算在城市里真正穩定下來了。
  自2003年國務院發文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住房保障制度起,住房保障在我國住房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清晰。200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職責。相應的財政投入、土地供應、信貸優惠、稅費減免等一套支持政策也逐漸完善,為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打開了一路綠燈。
  從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到限價商品房、公共租賃房、各類棚戶區改造,保障房數量增加的同時,品種也不斷豐富。尤其是去年起,各地開始大規模建設公共租賃房,并把公租房作為保障房的主要品種。這種租金比市場便宜且可以穩定租住的保障房,降低甚至取消了收入和戶籍門檻,從制度上解決了“夾心層”的住房問題,實現了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全覆蓋。
  在保障房建設實踐過程中,我國住房制度的頂層設計正從“零敲碎打”走向成熟完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的住房供應體系,正逐漸從藍圖變為現實。
  保障房建設既是改善民生的利器,也是整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央決定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撐了國民經濟快速走出低谷。2010年初,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政府采取一系列嚴厲措施調控房地產市場。在這輪房地產調控中,2011年1000萬套保障房開工建設所創造的1.3萬億元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商品房投資的下滑,同時也能為建筑業等上下游產業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保障房建設為調控提供了底氣,成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最佳結合點。
  住房水平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中央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住房是重要方面。從城鎮住房的突出矛盾及住房保障實際需求出發,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十二五”時期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到“十二五”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力爭使城鎮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新就業職工住房困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www.gmkt0755.cn     來源于(人民網)
幫助說明?。?a href="/help/help1.html">法律聲明?。?a href="/help/help2.html">關于我們?。?a href="/help/help3.html">收費標準?。?a href="/help/help9.html">聯系我們?。?a href="/help/help20.html">留言咨詢
辦公地址:連云港市海州區科技創業城2號樓1810室 投稿:285591243@qq.com
網站客服QQ:28559124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8-88658868)
蘇ICP備17073412號
回頂部
调教 亚洲专区 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