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樓前20名
綜述:高度66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正在建設之中,珠海宣布要建680米高的橫琴十字門CBD地標,而青島的777大廈高舉777米高的大旗,步入了選址階段。近日,中投公司更是宣布,計劃在深圳前海興建999米高“中國中心”,將力壓迪拜塔成全球第一高樓。
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甚至到四五線城市,中國摩天大樓的建設熱潮此起彼伏,第一高度被不斷刷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20座最高摩天大樓中,位于中國大陸的有7座;而在規劃建設的20強中,位于中國大陸的有17座。屬于中國的摩天時代正在來臨。
“第一”的寶座都不會坐太久
2002年夏季,來自江西的大學生小劉來廣州實習,在火車東站下車后,進入視野的便是一棟高聳入云的大樓。“這是廣州的地標,有80層高,在那里上班的人可都是金領。”聽了親戚的介紹,小劉和幾個同行的同學們都張大了嘴巴,紛紛趕到中信大樓前留影。
1997年建成的廣州中信大廈以391 .1米的高度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高,一年以后落成的上海金茂大廈以421米的高度讓中信失去了“第一”的稱號。之后,臺灣的101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廣州新電視塔相繼戴上了“第一高”的桂冠。但它們的高度還在不斷被超越。
首先不甘心的是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高度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它的現代化程度。正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廈,規劃高度為632米,將達到121層,于2014年建成。
接著是深圳。10多年來,深圳一直在追趕著摩天大樓的高度。1996年建成的地王大廈,以不到10米的差距敗于廣州中信廣場;2011年的京基金融中心以441.8米刷新了深圳的高度,但依然沒有超越上海的環球金融中心。于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在建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它將直接把深圳高度拔向660米。
目前看來,2014年的摩天大樓桂冠非平安金融中心莫屬,但它稱王的時間不會太久,在目前國內規劃的超高層建筑中,珠海橫琴十字門C BD項目680米,天津于家堡項目700米,青島777大廈700米……
“未來中國超過千米的摩天大樓并非不可能,無論從資金還是技術來說都有這個趨勢。”曾兩度榮獲魯班獎的重慶一家大型國企的總工程師蔣先生表示。
二三線城市的建設沖動
根據美國“152米以上的建筑為摩天建筑”的標準,摩天城市網曾在2011年耗時半年對中國現有、在建和規劃中的摩天大樓進行統計:即使僅計寫字樓與酒店,中國在建的152米以上摩天大樓的總數就超過了200座,相當于今天美國同類摩天大樓的總和;與此同時,中國還在規劃超過400座摩天大樓。如果一切順利,五年后中國摩天大樓的總數將超1000座,達到現今美國擁有總數的4倍。
國內摩天大樓愛好者的論壇“高迷網”的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已建成的300米級別的摩天大樓有16個,在建的300米級摩天大樓有24個,400米以上的有5個在建,其中就有兩個是600米級別以上。規劃中的400米級別的摩天大樓有30個,500米級別的以及以上的有15個,其中600米級的有6個,700米級別的有兩個。
縱觀這些摩天大樓的建設情況不難發現,此前的摩天大樓多建于國內一線城市,如廣州、上海、北京、深圳。而現在以及未來的摩天大樓的建設競賽則在二三線城市甚至在四線之外的城市中展開,比如南京、重慶、武漢、無錫、天津、珠海、青島、南寧、昆明、沈陽、貴州、???、徐州、長春……
部分城市已出現“地面超載”
上千座摩天大樓在中國矗立,除了是城市現代化的象征之外,還給城市帶來什么?在很多網友以及業內專家看來,過多過密集的高樓建設給城市土地的沉降帶來更大的壓力。
今年年初,上海陸家嘴在建的當地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施工工地附近出現了4米左右的裂縫,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顧國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地面裂縫”系基坑開挖、地面超載等綜合因素造成,屬安全可控范疇。
但是,“地面超載”意味著地面的承受力已經超負荷。作為上海的金融中心區,陸家嘴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建成了約100座大廈,其中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以及在建中的上海中
新大廈都是高度位居世界前列的摩天大樓。
不僅僅是上海,《2011年-2020年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0個省區市。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張作辰對媒體介紹,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累計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分別為接近1萬平方公里、6.2萬平方公里以及7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仍在繼續擴大。對此,專家建議,在地質松軟地區應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減少對地層的壓力。
地方政府是幕后推手
摩天大樓的建設熱潮,除了企業的沖動外,也缺不了地方政府的幕后推手。宋會雍認為,這幾年地產開發過熱,超高層成為地方政府競爭的一個工具,泡沫已隱現。
摩天大樓的建設由兩只手在推動,一個是市場,主要是企業行為,另一個是政府之手。“如果行政不需要,你想建個500米的樓,政府不給你規劃,你怎么建?”薛明輝說。
擁有眾多超高層建筑的上海陸家嘴,旨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規劃中,那里已經規劃了3棟高樓。南京要打造一個地標性建筑,最終和綠地集團牽手,才產生了紫峰大廈。
這幾年來,中部城市武漢的超高層建設發力,努力爭取區域內的話語權。目前,武漢在建和規劃的超過400米的超高層就有6棟。
而一直與武漢爭奪中部崛起龍頭的鄭州也不甘落后,早在2002年,鄭州在規劃鄭東新區時,就希望建設一座400米的江北第一高樓———鄭州會展賓館。不過,后來兩次招商[簡介 最新動態]簽約都不了了之,高度一再降為360米、280米,最終2005年底攜手綠地集團。為了促進建設,鄭州給出了多種優惠,包括土地出讓金等值金額獎勵性補助,建成營業之日起五至八年內所交納的營業稅、所得稅等值金額獎勵性補助,以優惠價格為投資商另行提供適當土地進行商業開發等。
或許是投桃報李,綠地集團2010年投資80億元在鄭州高鐵客運站建300米高的雙塔式建筑,被稱為中原第一塔。
摩天大樓靠什么掙錢?
無論是租是售,收回成本都是多年以后的事
對于摩天大樓龐大的體量和巨額的投資,甚至連理性的建造者都認為,這并不是誰想建都能建得起的,挖坑后曬太陽的例子并不鮮見。即便建得起,也未必能養得起。
靠收租回本至少需要15年
對于動輒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投資,如何收回成本是個問題。宋會雍表示,超高層的投資巨大,前期運營時間又比較長,運營平衡是一個起碼要求,以收租償還投入成本,一般要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即便建得起也未必養得起
不過,薛明輝也表示,超高層不是誰想建就能建。因為建設周期比較長,往往會遇到經濟周期或宏觀調控,資金實力不強,可能資金鏈斷裂,挖了大坑一直在曬太陽的超高層也屢見不鮮。由日本森大廈投資的環球金融中心1993年開建,1998年遇到亞洲金融風暴停工,2003年才復工,2008年才建成。
即便是建得起,也未必養得起。薛明輝說:“超高層本身就不是個節能的東西。比如水送到上面成本可能是好幾塊一噸。”只能說相對地想辦法節能。
觀點PK
正方:展現城市形象
胡剛(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
目前國內各個城市之間競爭激烈,除了產業、G D P、文化的競爭,城市形象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城市標桿的摩天大樓可以將城市地位、形象顯示出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以前廣州的63層,上海金茂大廈等。另外一方面摩天大樓的建設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城市經濟發展實力的一種反映。所以一定數量的摩天大樓建設是可以的。
張建勛(家和集團副總裁)
建筑應該反映城市的精神面貌。如果把公共建筑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它的根部應深植在整個城市人文的土壤中,它的中間部分應與相鄰建筑群相融相生,和諧升華,形成一個良性建筑生態系統,而建筑體的最上部分好似公眾的眼睛,讓人們看得到這座城市的未來和希望。一個優秀的公共建筑一定是“讓建筑找回城市的靈魂”。如果都是這樣的建筑,那么我覺得中國還是需要的,城市也是能夠承受的。
反方:耗費城市資源
馮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學系主任)
在我看來,中國為何出現這樣一個空前的摩天大樓建設浪潮,首先是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超越了過去,政府以及各級城市政府的經濟實力的強大,具備了建設摩天大樓的環境。
第二是中國的國情,我們的發展和全球化的發展其實有一個時間差異性,我們始終處在一個追趕的過程中,我們總在重復別人二三十年的游戲。如果不從這個角度反思的話,我們就始終處于全球化經濟的配角。
摩天大樓的競賽耗費了很多資源,加劇了城市之間內部的緊張,一些城市的摩天大樓投入與收益無法達到正比。
唐鐵軍(景澤國際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摩天大樓的建設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要求很高,而老城區內往往配套跟不上,所以一味地追求摩天大樓風險很大。
同時,摩天大樓本身就是一個高消耗品,需要有大量的資金保障才能建成。而建成之后,還需要有好的運營管理,需要市場的需求能夠支撐它。
現在很多大城市的摩天大樓空置率是很高的,建它的地標效應要遠遠大于它的實際作用,到最后則淪為建筑垃圾。
為了一個地標,透支了一個城市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基礎,它最終只能阻礙城市的發展。
●中國300米+摩天樓分布圖
(寫字樓、酒店)
1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深圳)
2上海中心大廈(上海)
3武漢·綠地中心(武漢)
4羅斯洛克國際金融中心(天津)
5高銀117大廈(天津)
6中天未來方舟(貴陽)
7周大福中心(廣州)
8周大福濱海中心(天津)
9佳兆業[簡介 最新動態]環球金融中心(深圳)
10大連·綠地中心(大連)
11閩江世貿(福州)
12中信[簡介 最新動態]大廈(廣州)
13臺北101大廈(臺北)
14富 力廣東大廈(天津)
15環球金融中心(上海)
16環球貿易廣場(香港)
17深圳灣華潤總部大樓(深圳)
18嘉陵帆影(重慶)
19日月光中心(重慶)
20國際金融中心1號樓(長沙)
www.gmkt0755.cn 來源于(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