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本次調控啟動至今,已有不少房企因銷售不暢、資金斷裂而轉讓股權或者被并購,從上千家房企消失,房企逃離房地產的現象正日益增多。
目前,逃離房地產的房企不外乎幾種:
一是09年以后由制造業轉行進入房地產行業的企業,其缺乏或不愿花重金聘請高級專業人才;
二是主業以外投資高風險行業,如炒股、期貨、足球等;
三是母公司將其資金抽干;
四是高價拍地后難以繼續開發;
五是在售項目品質、管理、規劃乏善可陳,卻又死扛房價。
看到房企加速逃離房地產的現象,很多業界及評論界人士表達了自己擔憂,他們擔心房企逃離房地產將會對房地產行業產生沖擊,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他們甚至開始呼吁政府出臺政策救市。
很多企業根本沒到需要逃離的境地,只是不愿拋卻暴利,不愿割肉而已。他們在悲切切地叫苦,聲稱有生存危機,其實質是在逼同盟軍(地方政府)的同時,在將中央的軍。而即便是部分房企因資金壓力逃離房地產,也是其經營需要,其逃離不會對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供給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部分房企逃離房地產對于房地產市場而言存在諸多好處。房企逃離房地產,從企業層面來看,應該是一件很難過且尷尬的事,可從行業來看,在對房企發展形成嚴峻考驗的同時,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房企逃離利于房地產行業洗牌。本輪調控以前,尤其是2009年,房地產市場因過度投資與投機造成房價一路飆升,房地產業也因其高回報率而吸引五金、服裝、電子、電信、鋼鐵、制酒等許多非地產企業紛紛涌入,可以說已經到了全民皆房地產的地步。這些企業,在運作過程中由于缺乏理性的戰略定位,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其產品品質、運營管理方面大多存在諸多問題。在本輪“打擊投機、抑制投資,引導消費”的持續調控下,這些主業非地產的企業逃離房地產,將利于房地產行業洗牌。
二是房企逃離房地產利于促進房價、地價的合理回歸。無論在售項目還是待開發項目,房企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逃離,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將是其項目本身價值縮水。因為唯有降低其項目價格,才能順利地找到買家,此其一;其
二,房企逃離將對市場雙方心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土地市場和商品房市場的供需關系;其
三,房企逃離現象,對于那些經營狀況同樣面臨困境的開發商是一種警醒,他們為了避免步逃離者后塵,采取降價或審慎拿地將是其必然選擇。故此,房企逃離房地產,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地價、房價的合理回歸。
三是部分房企逃離,有利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一步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有些房企或因轉型而逃離房地產。當然,這可能只是部分開發企業或在尋求新的產業拓展空間上的轉型,而這并非房企轉型“內容”的全部。在此,可以相信,會有更多的房企,會在更多的領域,或會以更多的方式,實現積極的轉型。